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布一系列新的安老政策,根據推算,到了2046年,65歲以上長者將佔全港人口36%。香港正面臨持續加速的高齡化挑戰,政府近期宣布一系列新的安老政策,包括大幅增加社區照顧及院舍照顧服務券。這些措施意味著香港正試圖以「混合模式」推動長者支援:政府出經費、家庭有選擇,而社區與私營機構則成為資源補充者。然而,香港仍面臨人口壓力、慢性疾病管理不足、照顧者壓力及專業人手短缺等深層結構性挑戰。在此背景下,以人為本的居家照護與長期照護服務日益重要。名卓護作為香港的專業護理中心,其服務正好可以與政府政策形成互補,成為家庭的後援和可靠夥伴。政府的新政策為香港安老服務注入新動力,社會各界攜手將之轉化為貼心的關懷,共同建構一個能真正支持「居家安老」與「長期照護」的未來。
政府此次大幅增加安老資源,主要包括:
1. 社區照顧服務券增至16,000張
l 服務對象:希望繼續留在社區的長者。
l 支援形式:日間護理、居家安老服務、復康護理與社交支援。
l 意義:讓長者能延遲入住院舍,提升生活自主性
2.院舍照顧服務券增至7,000張
l 適用對象:需要長時間院舍照護的人士。
l 意義:增加經濟支援,減低家庭負擔。
3.跨部門「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」
l 涉及安老、醫療、房屋、文化康樂、樂齡科技。
l 推動銀髮經濟,鼓勵市場參與。
這些政策綜合起來,意味著香港正加強以「混合模式」推動長者支援:政府出經費、家庭有選擇、社區與私營機構則成為資源補充者。
雖然數字上服務卷看似增加,但實際上,香港仍面對幾個長期結構性挑戰:
1. 人口壓力:預期未來20年,每3個人就有1名長者,對醫療、社區支援需求倍增。
2. 慢性疾病管理不足:糖尿病、中風、心臟病、認知障礙症等將普遍化,需要更精細的醫護與復康支援。
3. 照顧者壓力:許多家庭成員需同時工作與照顧年邁父母,容易引發身心壓力及「照顧者貧窮」。
4. 專業人手短缺:護士、專業護理師、復康師供不應求。
5. 居家照護資源不足:不少長者仍偏好居家安老,卻苦於缺乏可持續、靈活、專業的支援服務。
這些挑戰,使得政府資助之外,私營與社會創新力量的角色益發重要。
在全球高齡化潮流中,「居家安老」已被證實是更符合長者需求、亦較具成本效益的選項。香港政府政策也明確強調「居家為本」。
居家照護的優勢包括:
l 長者能在熟悉環境中生活,減少適應壓力。
l 可結合日間護理中心與居家護理,彈性度高。
l 減低院舍過度擁擠的問題。
但要讓居家照護真正可行,必須配合:
l 專業長期照護人員上門服務。
l 慢性疾病管理(如藥物管理、監測血糖血壓、復康訓練)。
l 陪診服務(協助長者就醫,確保醫療資訊被準確理解並落實)。
l 創新樂齡科技(如遠程監測、跌倒感應器、線上健康紀錄)。
名卓護 Nu Pro Nurse Centre 作為香港專業護理中心,其服務與政府安老政策高度契合:
1. 長期照護
l 提供完整的長者護理計劃,從身體檢查、日常護理到復康支援,滿足長時間的需求。
l 呼應政策方向,成為社區照護券與居家安老政策的互補力量。
2. 老年照護
l 對象涵蓋輕度至重度失能長者,亦包含認知障礙症、行動不便的個案。
l 融合心理與社交支援,提升長者生活質素。
3. 慢性疾病管理
l 上門監測血壓血糖、協助藥物管理、教授復康運動。
l 減少因慢性病控制不足而導致的急症入院,間接減輕公立醫院壓力。
4. 居家照護
l 護士或照護員上門協助:如洗澡更衣、傷口護理、營養協調。
l 對於希望「居家安老」的家庭尤為重要。
5. 陪診服務
l 陪伴長者到醫院或診所,確保與醫生溝通準確無誤,避免遺漏治療建議。
l 減少家屬因工作而無法全程陪同的焦慮。
6. 上門到診服務
l 由合資格的護理專業人員親自到府,為長者及病患者處理各類 傷口護理、術後換藥、造口清潔與護理。
l 教育患者與家屬如何進行日常護理,減少併發症發生機會,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自我照顧能力。
換言之,名卓護的服務正好與政府資助政策形成「1+1大於2」的互補關係:政府提供基礎資源,Nu Pro Nurse Centre 提供靈活、專業與人性化的解決方案。
香港政府施政報告中,除了福利支援,亦提及要推動「銀髮經濟」。
所謂銀髮經濟,就是以長者為中心的新經濟模式,涉及醫療照護、養老金融產品、適老房屋、樂齡科技、健康餐飲及社交娛樂等。
以香港為例:
l 私營醫護與照護服務將有極大發展空間。
l 樂齡科技如遠程醫療系統、跌倒感應設備、AI健康監測器將加速應用。
l 跨境健康服務(香港–大灣區)亦可能成為新模式。
對名卓護而言,這不僅僅是挑戰。隨著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並行,專業、可靠、以人為本的服務機構將更受到家庭青睞。
對廣大家庭而言,政策中增加的服務券雖是利好消息,但如何選擇適合的資源,才是實際的難題。
建議方向:
1. 先評估長者需求:屬於基礎生活支援?醫療護理?還是專業復康?
2. 善用政府服務券:減低基本照護開支。
3. 配合私營服務補足不足:如需專業護士上門、陪診或慢病長期管理,可考慮結合名卓護的服務。
4. 長遠規劃:鼓勵家庭與長者共同參與決策,提升自主性與尊嚴感。
香港的高齡化,不僅是醫療問題,更是社會結構轉變的契機。
l 居家安老與院舍照顧相得益彰。
l 公私營合作推動資源更靈活。
l 專業護理與樂齡科技將重塑長期照護模式。
l 照顧者與長者的需求將被更全面地理解與支援。
名卓護 Nu Pro Nurse Centre ,透過提供長期照護、老年照護、慢性疾病管理、居家照護與陪診服務、上門到診服務,不僅能成為家庭的後援,更能成為政策推動下的可靠夥伴。
2025年的政策改革,為香港的安老服務注入了新動力,但更重要的是,社會各界如何攜手,將政策轉化為落地的關懷。
在政府資源與私營服務並存的新格局中,家庭有了更多彈性選擇;市場與專業機構則能發揮創新力量,共同建構一個能真正支持「居家安老」與「長期照護」的未來。
最終目標不是單一的補貼或服務,而是讓每一位長者在年華漸老之際,仍能享受尊嚴、安全與關懷。